刚刚更新: 〔天道误我〕〔我,下山之后〕〔寒门崛起〕〔山野村色〕〔我凭破案冠绝京华〕〔剑来〕〔被全网黑后她花样〕〔空间囤货:超强木〕〔降临漫威的火影忍〕〔慕星傅凌枭傅爷的〕〔快成仙的我,被青〕〔我在诸天有角色〕〔仙道方程式〕〔港综开始,求法诸〕〔极品枭龙〕〔快穿,我的金手指〕〔混沌冠冕〕〔假太监,开局女帝跪〕〔偶像,我来了!〕〔清穿:嫁给炮灰太
六分半堂      小说目录      搜索
大明:我教朱元璋当皇帝 第九十五章 取经
    李景隆能成为大明战神,除了自身的‘努力’以外,更多的便是能取得朱允炆的信任。

    想想也很离谱,接连吃了那么多有些难以想象的败仗,甚至有人弹劾想要诛杀李景隆以儆效尤,可朱允炆偏偏就是不杀了他,还接二连三的给他下一次机会。

    这可不是因为朱允炆仁厚或是优柔寡断,历史上的朱允炆可从来不是什么仁厚之人。

    朱元璋久病于榻时,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了,因此那一日朱元璋特意招来朱允炆询问他对于未来的看法,尤其是故意问了等朱元璋死后,朱允炆继承大统,该如何对待他的叔叔们。

    当时朱允炆的回答是:““以德怀之,以礼制之,不可则削其地,又不可则废置其人,又甚则举兵伐之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当时自然甚是高兴,可真等朱元璋驾崩,朱允炆上位后,第一件事便是削蕃。

    帝王心术,非常人可懂,朱允炆从来不是后世电视剧中那个软弱仁厚的形象,当然,最后丢失了皇位,同样也是朱允炆的咎由自取。

    靖难两大起因,一便是野心家黑衣宰相姚广孝一直在鼓动朱棣造反,其二便是这次削蕃事件。

    削蕃之举,自古有之,可偏偏朱允炆削蕃的手段太过强硬,两年连废五位藩王,一死两囚禁两流放,这自然引起了皇室宗亲极大不满,同时也让朱棣有了发难的借口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,当时的大明真的又削蕃的必要么?

    朱元璋设立的藩王制度是:列爵而不临民,分藩而不锡土,食禄而不治事。

    可以说明朝的藩王,空有一处封地,却连税收和行政的权利都没有,唯一有的不过是已经被接连砍了三刀因此少的可怜的兵权。

    而且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来说,大明的藩王制度是十分有存在的必要的,其中最紧要的原因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,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。

    这种结果,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,克服这种问题的简单方法,自然就是迁都。问题是,迁都是一个大工程,大明开国时国力困乏,无法做到这一点,所以就只能面对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事实。

    在这种背景下,分封诸王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。一切是显然的,大明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,大明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。不让皇帝的儿子、兄弟、叔叔坐镇长城一线,让谁坐镇呢?自己的儿子、兄弟、叔叔不可信,外人就一定可信?

    所以说,这削蕃绝对是朱允炆的一招臭棋,且看朱允炆削蕃那逼死自己亲叔叔的手段也能看出来他绝对和‘仁厚’二字不沾边。

    可这样一个人,为何迟迟对几次犯下重罪的李景隆不杀,而且还如此信任呢?

    这就不得不说李景隆可能真的是个纸上谈兵的天才了,因为不紧紧是朱允炆和建文朝的满朝文物看走了眼,就连朱元璋都曾夸赞过李景隆,比起那位赵括来说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上一页 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 下一页
热门小说: 〔从海贼开始燃烧世〕〔乱战异世之召唤群〕〔从龙族开始五五开〕〔我的1979生活〕〔缔婚〕〔霸爱:摊上腹黑老〕〔带着冰箱穿到古代〕〔陆少夫人又要拍吻〕〔入迷〕〔挂机万亿年,我比〕〔给我渣!〕〔续南明〕〔斗破之两袖青蛇〕〔投其所好〕〔九千岁[重生]
  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