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更新: 〔玩大了:七零知青〕〔重生!穿到渣爹以〕〔铠甲:我,开局满〕〔七零嫁糙汉:十亿〕〔快穿之大魔王崩坏〕〔我在精神病院学斩〕〔误入神途〕〔我在精神病院学斩〕〔宫先生,你家六宝〕〔我做老千的那些年〕〔我做老千的那些年〕〔大秦:夺笋呐,祖〕〔通幽小儒仙〕〔洪荒:吾为第三只〕〔秦静温乔舜辰〕〔极品房东俏佳人〕〔女帝还是小可怜,〕〔让你看一眼,没让〕〔从嬴政开始:历代〕〔风水主播,一个关
六分半堂      小说目录      搜索
明朝大昏君 211 玉米产量
    武举结果让朱厚熜很满意。

    人才不少。

    不管是历史上挂名的名将,还是历史上没什么名气的无名小卒,但整体上来说质量还是很高。这一批武进士,从考核的情况来看,都是熟读兵书,弓马娴熟。

    不管是文试,还是后面的武试,表现都很不错。

    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年轻。

    去部队锻炼几年,然后跟着部队见识一下战争。十来年之后,都可以成为军队当中的中流砥柱。

    当然除了满意之外,也让朱厚熜更清楚的看到了勋贵和世袭武职后人的堕落。不说别的,光是大明朝勋贵和世袭武职的后人,那些要袭爵和袭武职的人数都应该有上万人,甚至更多。

    但其实可以参加考试年龄的人,并不仅仅是这些。

    因为这些只是可以袭爵和袭武职的,还有他们的其他兄弟,都是没有资格袭爵和袭武职。但他们都属于是将门世家的后人,如果从小继承家风,那么也都应该是有些能力的。

    他们都过来参加武举,朱厚熜也都是赞成。

    可是看看,全国真正参加武举的人才有多少。中了武举人,然后来到京城参加武举会试的,加起来才四百来人。而文举会试,每次聚集到京城参加考试的,有大约四五千人。这就是差距。

    对于武举,朝廷整体上还是比较宽松的。拿到武举人资格,来京城参加武举会试,比读书人中举人简单多了。但最后参加武举会试的人,依旧是少得可怜。

    说白了还是那句话,大明朝发展到现在,勋贵、世袭武职后人纨绔太多,成材率太低。

    这让朱厚熜更加确定一件事情,那就是朝廷必须要办武学,必须要大兴武学。一支军队的强大,虽然和领导这只军队的将军关系很大,但和这支军队的基层军官的关系一样很大。

    特别是大明朝这样,皇帝很是忌惮武将。

    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压制武将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以文驭武,还会派遣监军。光是这样还不够,对于那些将军会不停地进行调离。朱厚熜作为皇帝,以后也会如此。不可能让一个将军,自己组建军队,然后自己又在这支军队长时间待着。这样的话,军队上上下下都是他培养和提拔的军官,到时候这支军队就有可能成为将军的私人军队。

    最后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军阀。

    所以那些军队将军还是需要不停的调离。

    不能让将军在一支部队待太长时间。可是一旦一个将军到了其他部队,不适应其他部队怎么办?两支军队的训练方式完全不同,两支部队的构成完全不同怎么办?

    这样会直接削弱军队战斗力。

    将军不适应下面的军官,下面的军官不适应将军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军队标准化,就显得很重要。也就是说全国的军队训练方式要差不多,基层军官的培养要一致。只有这样将军不管是去哪里,都能够迅速的适应部队情况,迅速的形成战斗力。因为全国军队都是一样的模式,都是一样的训练方式。

    可是想要完成军队标准化,基层军官就变得格外重要。

    朱厚熜的想法就是,大量的培养合格的;标准的基层军官。而想要大量的培养基层军官,最好的办法就是军校模式。只有军校模式,才可以一批一批的培养标准的基层军官。

    这样武学的地位立马上升一个档次。

    当然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事情。朱厚熜已经和兵部、军事参议司开始讨论这个问题。不过武举结束之后,时间已经是进入十月份。

    到了嘉靖五年年末。

    辽东地区甚至已经开始下雪,京城这边前段时间都已经飘了雪花。北方地区要开始进入冬天了。

    朱厚熜此时又有了一个孩子,顺妃给朱厚熜生了一个公主。

    心情不错。

    朱厚熜现在是儿女双全,且朝廷的事情也是顺顺利利。更不用说嘉靖五年全国算是风调雨顺,看起来又是一年大丰收之年。这都让朱厚熜这个皇帝过得很舒心。

    “这是各地的报告?”

    “是。这是各个省交上来的报告。对于番麦种植的土地,也做了分类。这边这些都是最贫瘠的土地,写上了以往的粮食产量,和种植番麦之后番麦的亩产。这边的是中等田,右边这是上等田的产量。户部和都察院合作,让各省巡按御史对于这些数据做了监察,没有发现任何问题。这是一份准确的数据。”

    到了年末,要总结的事情很多。

    不过朱厚熜最重视的其实只有两个,一个是市舶总司的报告,另外一个就是今年种植的玉米产量的报告。朱厚熜对于玉米产量是格外的关注。

    毕竟现在和几百年后不一样。

    几百年后大家熟悉玉米,玉米也出现了适应各个地区不同的种类。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,现在玉米刚刚流传到中国。玉米种类有限,大明朝百姓对于玉米的种植技术也很匮乏。

    所以需要不停地尝试才可以。

    今年是全国各个省份都种植玉米的第一年,虽然都是试验性质的种植,但朱厚熜还是很关心具体产量。应该说现在这个年代的玉米收成如何,朱厚熜心里真没有底。因为知道朱厚熜重视这个事情,所以户部尚书秦金,土地部尚书彭泽,都因为这个事情来到了朱厚熜这里。

    嘉靖五年种植玉米,每个省份都有任务。

    拿出不同质量的土地,种植玉米,然后统计收成。进入十月份之后,这些统计报告都汇总到了户部这里。朱厚熜翻了翻这些报告,越看越是高兴。

    虽然现在的玉米产量,也不能说很高。但比传统的水稻、小麦的产量是高的。

    玉米已经开始表现出他高产作物的特点。

    “皇上,从各地的报告来看,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,番麦的产量可以轻松超过两石,一些地方能够达到三石。在一些中等田来说,番麦产量可以超过三石,有些伺候好了,甚至接近四石。而一些上等田,番麦产量更是可以超过四石。还有一些地方甚至报告,番麦产量接近五石。不过这是他们报告错误,还是真的能够达到五石,虽然有巡按御史的证明,但臣也不敢完全肯定。实在是因为这个产量太高。臣已经准备派人调查,看看真实情况。如果真能够达到五石,那么番麦真的是一个罕见的高产作物,对于我朝未来的粮食稳定,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。”

    秦金虽然不是改革派大臣,但在专业素质上还是合格的。
上一页 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 下一页
热门小说: 〔老赵与表儿媳妇孙〕〔帝王受龙椅含玉势〕〔当我和竹马联姻以〕〔美女世界〕〔文轩体育课器材室〕〔网恋需谨慎小说〕〔塞一天冰块不可以〕〔他的巨龙仍不肯退〕〔女主渣浪大型修罗〕〔那一天〕〔重生八零:空间商〕〔两家人一起换〕〔npc误入游戏中尽情〕〔文笔好的双男主种〕〔知乎推荐高质量网
  sitemap